【座談回顧】川普2.0與巴黎協定:氣候政治退潮下的法律因應
面對美國再次退出「巴黎協定」的衝擊,本會環境法委員會於114年7月11日舉辦「川普2.0與巴黎協定:氣候政治退潮下的法律因應」座談會,邀請臺大法學院林春元副教授擔任主講人,並由黃海寧律師、李柏青律師與談,從國際政經脈絡、貿易邏輯與法制觀點,提出多元的觀察與前瞻性對話。
本次座談會並由本會副理事長吳梓生律師到場致詞與主持,環境法委員會主任委員簡凱倫律師偕同主持,線上與實體參與的會員約80人。
主講人林春元老師首先指出,「川普否定的並不是氣候變遷本身,而是氣候變遷所衍生出來的政策行動(climate policy)與治理模式」。川普選擇退出巴黎協定,並非出於對科學事實的否認,而是將氣候問題視為「政治經濟議題」,將其視作談判槓桿,來鞏固美國在當代全球競爭下的利益與優勢。
林老師表示,川普的氣候退場行為其實反映的是氣候治理的國族本位主義現象,將減碳與氣候行動視為國際經濟競爭的工具。在這樣的政治語境下,「供應鏈去碳化」、「碳邊境調整機制」以及「氣候金融」等工具將更加受制於地緣政治的角力與民粹浪潮的波動。
不過林老師也強調,儘管川普重返白宮已再度挑戰巴黎協定與全球合作機制,但1992年以來歷經三十餘年的國際氣候談判,已逐步建立「穩定的法律與政策基礎」,例如「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」(UNFCCC)暨各項技術與援助機制、碳交易市場等,在規範的路徑依賴下,這些制度難以因單一領導人而徹底逆轉。
林老師進一步指出,臺灣在國際架構中面臨「能參與貿易談判,但被排除於環境談判之外」的困境,必須在有限外交空間下發展出法制韌性。他認為,臺灣的科技實力與供應鏈關鍵角色,是參與國際市場的利基。在川普2.0可能造成的全球氣候退潮中,更應強化氣候法制的基礎。因為制度本身產生的導引與前瞻作用,使得即便外部一時退潮,仍會形成一定程度的緩衝與基礎防線,畢竟中長期而言,全球的淨零路徑並不會就此終結。
與談人黃海寧律師則指出,當前氣候政策已無法與經濟局勢切割。從歐洲的去管制傾向、通膨壓力與能源價格高漲,凸顯如何說服民眾減碳,已成為法制推動的核心挑戰。她指出,過往再生能源的推進是相當程度倚賴政府扶持,若美國政府收手、歐洲也退潮,企業是否仍有意願轉型?這是對臺灣的警訊,但也是契機。因為在資金量未有大幅度變動下,亞洲反而將突顯成為綠色投資新標的,臺灣正可藉此機會透過制度誘因引導轉型與綠色資金投入。
李柏青律師則從自身參與WTO代表團經驗出發,指出過去十年來,通常是環境議題來引導、突破貿易談判僵局,然而,現今環境議題從推動自由貿易的趨力,變成可能被反過來利用推行關稅手段的名義,這尤其展現在川普對於自由貿易與環境議題的態度。然而,即便川普造成暫時反撲,碳有價時代、CBAM等制度軌跡仍會持續推進,這不會停止,只是調整形式。
最後,主持人吳梓生副理事長與簡凱倫律師亦指出,本次座談會僅是序章。在即將到來的9月,本會將主辦「淨零與跨國行動」國際氣候研討會,屆時將邀集國內外氣候專家與國際氣候網絡代表共同與談,並正式發表本會的「氣候行動宣言」。本會將持續推動律師在國家氣候治理中的實質角色,讓法制成為因應氣候變遷、守護世代正義的堅實支柱。